close
「我以前從國中開始英文就一直擺爛,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虧,現在想重新開始,到底要學自然發音還是 KK 音標?」是一個我常常被問到的問題。如果今天是我問了這個問題,我最想聽到的答案一定是「不需要學音標也可以說出一口好英文!」這樣我就可以興奮的從椅子上跳起來雙手高舉握拳,大喊「耶!我有救了!以前我就覺得音標很討厭,現在終於不用學了!」彷彿如獲至寶,歡天喜地的打起精神誇下海口的說這次我絕對可以把英文學好了!

然後呢?我真的就不需要把那些音標所標註的音都學會嗎?真的就不需要在碰到新的單字時學會它的發音嗎?真的就可以輕易的辨別各式不同的音嗎?

讀到這裡,你該不會以為我要說「學習音標才是正途,大家趕快皈依吧。A_A」吧?實則不然,我對「到底要不要學英文音標?」的答案是:「當然『不必』學,但……」

我們先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好好的語言要有音標這種東西?1949 年兩位在美國中西部的英文系教授 Kenyon 與 Knott 從國際標準音標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PA) 裡面挑了一些英文有用到的音,改變了一兩個音標的字體,寫了一本叫做「美國發音字典」 (A Pronouncing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的書。這套系統後來由梁實秋引入台灣,編了幾本字典與課本,台灣人也就此開始使用 KK 音標。那是一個電腦要佔據一整個房間,電話為主要通訊媒介,錄音器材不普及,甚至還不能透過電話傳真的年代。書本上冷冰冰的音標就成了大家唯一能夠把英文念好、念對的工具。

而現在年代不同,人人的口袋都可以塞下好幾支智慧型手機,網路上有多到聽不完的真人英語發音、查不完的字典。如果對一個單字的發音有困惑,馬上就可以上網聽到真人發音、馬上學習正確的發音。這樣聽起來似乎是再也不用音標了,嗎?

如果你能夠從語音檔的發音就能完美的如法炮製、依樣畫葫蘆的正確念出發音,除非今天小叮噹突然用了「如果電話亭」讓世界上再也沒有語音檔,不然你在學英文發音的路上也並不會再碰到什麼困難的地方了。這千真萬確。

然而真的人人都能做到這樣嗎?從語言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來,人們在超過一定歲數以後,就會認定我們生活周遭一定的子母音,並且越來越難「自然而然」的學會新的子母音了。日本人學英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於日文總共只有五個母音,對於學英文的日本人來說,各式各樣的英文母音常常都會「聽起來很像」,即使連中文的「ㄚ、ㄜ」都可能會被當成同一個母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聽到日本人念「Japan」時會念成「甲棒」了。

那我們台灣人呢?固然中文的母音群比日文豐富許多,但英文仍有不少中文沒有的母音與子音,比方說「那顆蘋果」的英文「that apple」就有著我們不熟悉的 ð 「濁齒擦音」 與 æ 「次開前不圓唇母音」 。這些英文有但中文沒有的子母音不僅常常是我們練習聽力的時候的瓶頸,更是口說時容易發不對而造成誤會的音,英文學習者也因此時常感到挫折,尤其在自己心裡想了一個正確的句子,卻怎麼念對方都聽不懂,最後只好拿了紙筆溝通的時候更是讓人想要就此放棄英文。

這時候音標訓練就派上用場了。音標的訓練一方面教我們如何把那些奇怪的符號對應到他們的發音以外,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如何把一個音發好、發準、辨識不同的子母音的異同,以減少誤會的可能性。大家一定對那張舌頭、唇齒、軟顎位置的側面解剖圖多多少少有點印象。這張圖就是告訴大家只要把舌頭、唇齒、軟顎調整到什麼位置,就可以正確的發出心裡所想的音,也同時讓我們知道這樣發出來的音聽起來像是什麼。認識英文裡面的子母音,能夠發出、聽出其中的差異比畫得出那些奇怪的符號,考試考了一百分重要一百萬倍!

一個經過適當音標訓練的人,由於有對英文子母音足夠的了解,即使在一個口頭傳授而沒有音標的環境之下,也可以依據自己的經驗透過聽、說的方式來學習新的單字與其發音,彷彿就像是一個「不必學音標」的人。另一方面他若是在音標訓練過程中一併學會了音標的符號,在只有書面音標而沒有語音的時候,音標就成了他的利器,讓他可以透過更多不同的媒介來學習單字的發音,增加自己學習的效率。

所以到底要不要學音標?學習英文子母音的部份是要說一口好英文不可或缺的,但至於需不需要死記那些符號,就見仁見智了,工具與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怎麼運用手邊的工具達到最高的學習效率,就是靠著你聰明的頭腦與對自己長短處的了解,讓自己有一天真的能夠「說出一口好英文」!

小風
arrow
arrow

    小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